PodRedit
不保证成功规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荧光。
我是梁文道嗯的,
我觉得自己最近有点不太对劲,
总是想偷懒啊,
是身体不好吗?
好像有点是不是我老了呢?
很奇怪啊,
其实我以前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老,
但是最近这么多年,
我大概十年前就已经被人叫大叔老人老男人等等等等的叫法。
凡是在你知道在我们国内互联网上面,
通常有你过了五十岁的男人呢都很老。
这我应应该是老了,
就想偷懒,
上回呢我就偷懒了一天没做节目。
那么今天呢我还是处在一个偷懒的状态,
那么但今天呢免得又被人怀疑出了什么事儿。
我还是做一期节目,
当然要做水节目,
一做水节目。
如果你以前听我这节目,
你就知道我的水的办法就是太好了。
感谢大家提供我素材有你提问题跟意见,
我就可以在这里聊一些回应,
一些朋友们给我的留言。
首先我要道歉了,
太多人指出我的错误。
我上一集讲,
那位住在厦门的民工的陈那位陈先生,
他喜欢读哲学,
喜欢读海德格尔,
还翻译了一本海德格尔导论的那位陈先生。
我一直说他叫陈真,
陈真,
然后大家就告诉我,
就连我的编辑们后面都告诉我梁文道啊,
人家叫陈直啊,
不是叫陈真啊,
你干嘛叫人家陈真呢?
对呀,
我干嘛叫他陈真,
看来我是太喜欢陈真了,
你听过陈真吗?
我觉得如果你是九零后九五后或者零零后,
你很有可能是没听我的这是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民国时期的武侠,
传统的一个传说,
虚构人物,
先后有不同的演员演出过陈琛这个角色。
比如说有成龙,
有甄子丹,
好像李连杰也演过,
是不是?
但是在我这一代人来讲,
最经典的那当然就是博斯利李小龙李小龙演陈,
真是第一个演出。
陈真这个角色呃,
陈真这个角色呃是传说中大侠霍元甲的徒弟。
那么但是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
这是有争议的啊,
一般认为是当年一九七二年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嗯的其中一位编剧,
不过没有列在这个当时的编剧名单上,
他用匿名的方式来参与编剧。
那位是谁呢?
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幻小说前辈,
倪匡先生是他虚构出来的人物。
可是后来又有人说,
其其实真有成真,
这个人只不过就跟倪匡笔下这个陈真不太一样而已。
那这一点呢我也搞不太清楚,
说不定你晓得你来告诉我。
那为什么我那一代人喜欢陈真呢?
天哪,
你知道吗?
在我那一代的香港人啊,
我们之所以学懂爱国,
呃,
要有很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多半都是因为武打电影武侠片。
从那里面选来的。
你比如说精武门里面李小龙内幕太经典了,
他演了陈真这个角色,
在他的师傅霍元甲被日本人害死之后啊,
当时但是大家都还没搞清楚真相,
想到底如何呢?
那么在他公祭仪式上,
上海虹口的日本人的一个柔道馆的道场,
居然派人送匾来给霍元甲公祭送行,
问他匾写什么呢?
居然写着是东亚病夫,
是可忍,
孰不可忍,
你说对不对?
李小龙也就是他演的陈真,
当场就要发作,
那么但是被师兄们制止了。
后来他忍不住拿着这块牌匾去,
还回去给日本人的虹口道场,
然后一个人上门踢馆,
把他们全管上下啪啪啪啪啪。
哇,
那打的爽,
我跟你讲,
哎呦,
这我真的觉得武打明星中没有比李小龙更好看的那太厉害了。
然后呢,
呃我有没有记错呢?
我记得精武门里面成龙也演过成龙,
当年演的是挨打的一个一个一个群群众演员,
一个龙虎舞狮,
要挨李小龙揍的一个角色啊。
反正那李小龙呢就把那个牌匾上面那一个东亚病夫撕下来,
逼着这个日本人到场里面两个师兄啊,
逼着他们啊,
大师兄二师兄逼着他们把他吞下去。
后来呢他走出去到了公园,
又看到那块非常著名的狗与华人不得入内。
当然也有好几个版本,
这个传说呃也会说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不晓得是狗牌头还是华人抬头。
然后李小龙一踢啪飞脚把他踢下来,
那是看得我们大快人心啊,
唉,
永远怀念李小龙。
那他演的这个陈真深入人心。
那么让我们了解到,
我们中国人不能是东亚病夫,
那么要把华人与狗这个牌子给他踢下来。
但是后来我长大才知道,
原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个著名的段子还真的只是个段。
这就跟陈真一样,
多半都是虚构的。
对于这一点你感兴趣,
你可以去网上搜一搜。
我记得我十年前在另一个电视读书节目里面介绍过一本书,
就是专门研究这一类当时刺激民族情绪的传说的这个经典传说。
比如说拿破仑是不是说过千万不要呃中国是个狮子啊,
千万不要叫醒这头碎狮啊等等。
那么这些讲法到底缘由来自何处啊?
是怎么样发展的那是我记得是这本书,
我介绍过,
你们可以找来看一看啊。
好,
那么这就是为什么我把陈直叫上了陈真我,
一看到陈直那个侄子就想到了帮他加了两点出来,
想象他是李小龙演的陈真了,
真是不好意思。
那么我这个节目我你知道有很多用途,
绝大部分我这里碰到的朋友们留言都是说用来睡觉的时候安眠用的。
那么可是呢我最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我这个节目的作用,
让我觉得自己还是在这个世界上累积了一点功德啊。
有一位朋友叫洁影,
您说道长,
你上周五没有搞节目,
我就大致听了听往期节目,
因为第二天要做肠镜,
我就听了一宿,
一边听一边喝泻药,
感谢道长的声音,
给我喝药的动力。
医生说拉的很干净啊,
恭喜你结意我很高兴能够协助你拉肚子,
拉的这么干净。
这个以后下回你做肠镜,
你试试看,
不要喝泻药,
光听我这个节目听一晚,
说不定也上吐下泻,
也能弄得你的肠胃很干净,
干净到能够照肠镜的地步,
试试看。
上次讲完呃做流水线上的工人能不能够好好读书读哲学呢?
正好我这也有一位朋友叫供水河边的浪荡汉子。
您的留言是我也是一个在宿舍堆满了书的青年流水线工人。
哎,
我还注意到你的头像好像是 johnsonspan's,就是石景谦这位耶鲁大学非常有名的中国史教授。
其实我也认识不少像您这样的朋友,
就我我记得大概是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深圳和东莞那时候去看一些功能,
宿舍是有一个特别的机缘,
我去探访,
然后看到他们的宿舍里面的图书馆,
然后我看到尤其在深圳啊,
我很记得那时候有许多图书馆都是有许多工人挤在那里看书的,
所以有几年很特别,
这个深圳这个城市的平均的阅读率啊,
我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就当年的数字是全国最高的,
就是人均读书的数字是全国最高的那为什么深圳的全国平均读书数字会这么高?
读这么多书,
深圳人都很爱读书吗?
那后来发现有一个很尴尬的情况,
就你知道深圳那个时候是不把因为我们的国家的户籍政策是不把外来民工算尽他们的常住居民。
嗯,
他们的市民的人口当中的嘛,
你不叫市民,
你是外来人口。
可是当在计算阅读率的时候呢,
就把这些外来人口也算进去。
于是一下子这个人均阅读率就很多了,
就深圳人都变得爱读书了。
其实这里面绝大部分啊就是是像您这样的一些流水线工人,
而从外省来外地来到了深圳。
所以我那时候就晓得,
其实民工读书并不是一件多奇怪的事,
那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
至少是在那个时候啊,ok 我们还有一位朋友叫傻糊糊。
您说依我浅见啊,
读书哲学也好,
小说也好,
都是娱乐,
运动锻炼也好,
奥运也好,
都是娱乐视频纪录片也好,
短视频也好,
电影电视剧中也好,
都是吃饱了之后自主选择愉悦自己的行为。
您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就像我们上一期节目,
我里面也提到了,
就的确有一路学者是倾向。
从这种角度来看。
那么甚至认为呢各种阶层,
各种区群体,
各种社会上的区块,
他们可能都有一些自己相应的爱好和喜好。
他们那些偏好呢,
其实都能够充满了值得研究的意义在里面。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您说的是很对的,
我也赞成就是我真的从来。
虽然我喜欢读书,
我老做读书节目,
但我还真的不是那么喜欢去讲那种万事唯有读书高这种讲法,
我觉是很不靠谱的一件事情。
可是呢反过来讲,
我们又要小心一点了。
这一点呢可以由这一位朋友的留言里面,
看得出来这位朋友叫叫 olet。
你说呢最近在看离普曼的舆论,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传播学的著做。
那是上世纪算是传播学之父啊,
利普曼他写的一本一本一本很经典的书。
然后你说呢,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
里面有个关于刻板印象的章节。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
说英国的谢菲尔德也是英国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工业城市。
那你说这里面呢,
有一组社会工作者,
希望证明他的工人群体的思想素质是很高的,
由此展开了调查。
你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实验提出的问题。
假设因为社会上的普遍意见是农民工的思想素质不高所为。
社会工作试图求证的农民工思想素质高的假设,
是否又属于一种基于某种刻板印象的极端化或是另一种刻板印象呢?
哦,
首先我这里要稍微纠正一下啊,
那本书面讲的就是工人,
而不是农民工。
就我们不要把我们的农民工的概念移植到全球去就觉得全球的各地的工人都是农民工,
不一定的。
ok 然后接下来你就说许是我多想了。
在读这本书期间,
我总是会常常怀疑怀疑自己脑中深处的想法是否太过偏狭。
但即便当我意识到如此,
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我能就此做些什么而感到迷茫。
说回这件事,
当这类新闻被媒体报道出来大家展开讨论,
然后渐渐被遗忘后,
那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是希望通过报道这些不寻常,
使其成为寻常,
还是仅仅因为不寻常。
所以报道呢,
如果是前者仅仅一篇的报道又是足够的吗?
因为媒介技术的进步,
现代人想去读书或者了解各领域的知识,
是比从前容易太多的知识。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获取是相对平等的。
另一方面,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哲学感兴趣,
因为人的兴趣本来就不一样,
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由于个体与个体的差异,
而非农民工阶层与知识阶层乃至精英阶层的差异呢?
而对于农民工读哲学,
这样现在被大家视为不寻常的事,
又需要多久?
以及如何才能变得稀松平常呢?
您这个讲法啊,
我觉得很有意思啊。
但是呢我想再顺便多读一个另一位朋友的留言啊,
那么我们一起来呃思考一下,
这位朋友叫北极世界公民。
好厉害啊,
北极世界公民。
因为什么叫底层人呢?
请道长,
不要这样做,
标记比较好吧。
人的智力水平大多差不多,
只是各有所长,
普通人连读哲学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其实很多一线城市沙龙里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
也不过是些网红罢了。
您二位呢提到的事情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这里面都有一个想法。
这个想法就是呃我们不要用各种的标签,
最好可能避免用标签去分解成画区块。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个人的兴趣问题,
就是可能每个人各有兴趣,
各有所长。
所以哲学这件事情其实可能每个人都会感兴趣,
不一定是收入高的。
受教育程度高的,
就喜欢读哲学或者读的好一点,
也不一定收入没那么高的,
或者说是呃教育水平没那么高人就一定不喜喜欢或者怎么样。
我们很容易会这么来理解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蛮有意思的。
就我们的呃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断裂是很严重的。
当然我们国家十四亿人口,
那么多人啊没也有很多不同想法呢。
但是我常常遇到青年一代,
常常会强调个体差异。
我们都觉得啊我们不要那么强调阶层问题,
我们都强调个体差异。
可是问题是阶层这个事情啊,
我们不要以为它只是一个标签,
只是一个带着偏见的一个类型而过度。
我们随着阶层而来,
会有很多标签化的想法。
比如说我们觉得农民工读者学好奇怪,
证明其实已经有了标签。
可是问题是这个标签它是有来由的。
这个来由是来自于一些相对客观的社会的问题跟现象。
各位你们读马列主义应该都比我读的多。
你们受到社会主义教育成长长大。
如果你你们否认阶级的存在,
在我看来就很有趣,
那你们都相当反叛,
强调个体,
忽略阶级,
这恰恰是很不马克思主义,
很不社会主义,
很不左派的一个思路。
但我比较不一样,
我从小就比较受左派思维的影响。
我会觉得阶层这个事情,
就算你再怎么否认他的绝对客观,
我们都不能够把他当成完全不存在。
而这种把人分成阶层,
这个想法,
其实也是我们国家相当主导的一种意识形态。
比如说底层人民这个讲法并不是我提出来的,
我非常厌我这个想法。
这恰恰是我们的政府自己在几年前在清理北京所谓低端人口的时候,
开始出现的一个固定下来的想法。
我们今天常常看官媒也会指出什么呃,
富人群体啊,
资本家群体啊,
那这些到底叫不叫分类呢?
啊,
所以它其实是有分类。
那这些分类到底有没有一个存在的一个基础呢?
其实是有的。
我们想象一下啊,
就假如有一个人他从小他的家境的问题,
使得他可能受教育过程当中,
他没有办法接触太有。
就算他努力上进,
他可能人没有办法去接触太多的呃很丰富的文娱生活,
他可能会耗尽全心全力的在读书。
因为万般唯有读书高要考试,
那么他希望通过考试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假如他在一个地方上,
他考试成绩又一般般的话,
那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得他没有办法去补习教培,
使得他要花时间协助家务。
那可能他考试成绩不会那么好,
于是他上了一个普通点的学校,
那么最后出来他又要忙于糊口,
那么使得他每天都过着很疲倦的生活那么大。
你知道我们人累了之后,
就像我现在这样,
你就不想看那么多严肃的事情。
你不想看那么多很深奥的艺术电影,
你可能只是想看我曲娱乐的小段子,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
像这样的一个人,
他如果要接触海德格尔,
坦白讲,
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
我们不要否认这个你的所在的阶层对你带来的影响。
我常常讲啊,
就我有时候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回忆录或传记,
一些企业家很喜欢强调个体的重要。
他强调自己如何贫苦出身,
透过不断的好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后鼓励大家,
然后告诉好像让我们了解原来这个世界上的差异,
纯粹是个体与个体之间,
在于你有。
没有志气,
你够不够努力,
你有没有天赋?
对这些条件都很重要。
但是问题是我们读到的这些故事都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那更多不成功的人呢?
他们的故事,
我们听得到,
我们看得到吗?
你如果小时候含着金汤匙出生,
你小作家里面出入往来就往来,
有鸿儒,
无白丁,
都是红儒。
那你想想看,
你是不是从小接触所谓高级文化,
或者是哲学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了一点呢?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
这个阶层的存在啊,
就出于你的所在在地区,
你的收入背景,
你所处的历史时空对你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具体的。
你不要把它完全抹除掉,
这并不是说普通人就不能够读哲学,
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说他这个权利我们人人都有。
但是问题是他当初能够触及到这个东西,
能够对他产生兴趣的这种机会,
是在他小时候就可能被排除于他生活之外外的,
是什么东西,
把他这个兴趣排除在外呢?
那就是他所处的环境。
他所处的阶层,
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
而单纯,
只是说再普通的人,
他都有机会有权利去读哲学,
这是道理上是对的。
他有这个权利。
但是如如果你否认一个客观事实,
有什么东西使得他当初根本不知道所谓的哲学是什么。
古典音乐是什么?
呃呃,
油画是什么?
书法是什么?
他没有机会碰到这些兴趣,
那没有机会发展这些兴趣。
那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如何解是呢?
这个阶层不一定是用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分阶层的方法。
你可以是用上次我讲的布尔迪的那种分类方法,
或者各种各样的学者告诉我们的社会的区块或者阶层的分别的方式。
这些东西无论我们怎么分啊,
可能有不同的人概念,
不同的理论,
不同的工具。
但是它大体上对人的影响是存在的。
就连你在什么国家这一点都可能影响你很多。
比如说我们有一位朋友叫做三三三山,
你说呃哲学这个问题在法国就不是问题。
首先是绝大部分人从高初中就得上哲学课,
算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所以大部分国民都能够聊哲学,
不管什么人看哲学书都是再正常。
不过我在巴黎巴大读哲学的时候,
听老教授们说,
从六八年五月风暴开始,
大学也就全民开放了。
教经常有些不明来路的人跑来听课,
还跟大家一起辩论,
这甚至成了八大的传统。
即便今天学校门也是开放的,
谁想听就听大家都觉得不管什么人听,
一听哲学课不但正常,
而且其实必要。
您说到这点就很有有意思啊。
这就说明,
假如你今天生在法国的话,
你可能你的中学义务教育就已经有了哲学课。
所以你不能不读。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一个环境带来的一个影响。
你在中国要读哲学相对就难,
就我们会觉得那是一个学校,
没有专业。
我们一般呃一般的大学学本科生,
就算通史教育也不会必要要求他们读哲学。
不要说哲学,
就连逻辑都不是必修,
对不对?
就我们不是太强调逻辑训练。
那么呃您说到巴黎啊,
先生,
我想起来其实不只是六八年五月风暴开始有这种大学的这种开放传统。
其实一直以来法兰西学院就是我们知道法兰西学院这个名字很很很 tricky 啊,
这就有两三个机构可能都可以叫做翻译成法兰西学院。
我说的这个法兰西学院,
就是在法国被认为是法语世界中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某一门类的老师。
一些学者能够被入选,
是一个相当于他们的社科院,
但又有点不一样。
那是一个巴黎的学呃,
法国学术界中最高等级的一个机构。
那入选成为院士的人呢,
他有义务要在学院里面开课,
这些课程完全由他来决定。
要讲什么题目也由他选定,
甚至他的这个讲席的名字也都是由他来定的。
比如说当年罗兰巴特的讲席就是一个符教学讲习。
然后他这些课呢是全民公开的。
就你只要在法国,
你是个游客,
你都能能够去听我记得我以前去巴黎,
我都慕名跑去听一些大师的一些讲课,
没听懂你们,
人家讲法文打个卡嘛,
这总是要的。
ok 那所以你看这个每一个环境,
这就是一个环境影响。
如果你你你不是在法国,
你不在德国,
你可能就不会因为德国也是像中小中学去开始哲学课程。
那你可能那时候就很有机会接触到哲学。
你生活在某个时代,
可能他们没有这样安排,
你又少了机会。
那同样的就在我们在同一个社会里面,
你处在不同的阶层,
你的阶层会限制了你的很多的机会跟你的机遇的。
这个我们要承认,
然后我们要注意,
并不是说因此就要接受接受啊,
大家听东西要小心点,
我没有说我们要接受这一点,
恰恰相反,
我觉得我们要改变它。
我们的理想当然是促进更好的社会阶层流动。
为什么谈阶层流动?
我们要想做的是促进更大的各方面的平等。
除了财富分配的平等,
还有各种文化资源的平等,
政治权利的平等,
各种自由的平等。
可能我是比较左的人,
但是我真的觉得这是应该我们应该追求的一个理想才是。
如说回刚刚讲法国的哲学课,
其实法国中学的哲学课是真的是上的很不错的。
就我看过一些他们的教材跟一些教辅材料,mi 有翻译成繁体中文。
我记得我以前建议过一些呃内地的出版社去把他们出版出来。
但后来好像听说拿不到书后,
过不了审,
不知道怎么回事。
莫莫非在哲学书里面有些敏感的东西也有可能吧。
那么那么说到这一点,
我就想提到,
上次我讲到陈志先生,
他翻译的海德格尔导论找不到出版机构,
就引起了这里一些关心翻译从事翻译的朋友的回响。
比如说啊这没事,
您说呃抢到翻译的书不能出版的问题,
真的挺有共鸣。
我业余做文学类,
翻译也有六七年了,
水平真不敢说,
但是认真和耐心绝对是有的。
即使是三四百字的绘本,
译稿,
我也会改上七八遍,
可是翻译的收入基本等于零啊,
千字一百甚至八十甚至更低。
算上读原文,
查资料和自己校对的时间时薪能有多少二三十,
可能是我段位不高吧。
接触的出版社和身边听到的故事,
很多都是一次复费出版之后没有版税,
真的是靠热情了。
我一度也热情满满的。
看了很多何语去儿童心理学的书,
比如如何与自己的自闭症多动症,
肥胖社交恐惧等相处,
把翻译样章联系了十几家。
国内比较有名的童书出版是得到少有几个回复,
都是说现在国内出版注重原创,
限制引进。
当然我也知道哪有试一下就成功的事儿,
可依然觉得有点可惜。
阿挺没事,
您说的其实呃很内行,
我完全同意我一直觉得我们国家对于翻译,
尤其书籍的翻译是太不重视了。
我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引进书籍,
翻看很多的翻译书籍,
可是我们读书的人都知道,
就很多时候翻译的水准很一般。
那那其中一个原因认为就就是因为我们不注重翻译,
然后给翻的这个报酬是非常不合理的低的。
我认识有少部分译者,
他们可能可以达到一个层次跟水平跟地位之后,
他能够要价比较高。
又或者是不只是要那种一次性的翻译费,
而且还能分版税。
但是更多人其实就像阿提梅斯您这个样子,
这是一个很惨的事情。
您还提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出版的问题。
的确这几年呢,
我们国家整体的书,
我们知道在中国出版的要拿书号嘛,
书号的这个数目正在减少。
就可能我们政府部门觉得过去一年书出的太多了,
太烂了,
影响不好。
所以要开始严格控制这个书的出版的呃总量,
这书总的总量。
那么这么一来,
书号就贵了嘛,
你很多出版社要买书号,
是不是就很贵那么这么贵钱要考虑。
这个书要是不畅销,
那我就别出了。
又或者说这个书可能容易审查过不了,
那我也最好别出了。
所以现在出书是越来越难。
那么再来呢就是翻译书。
尤其现在我们也真的是有很多限制,
就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既然我们要讲文化自信,
我们讲大国崛起,
那我们应该多看自己中国人写的书,
少看一点外国人写的书。
所以现在翻译也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翻译书籍出版的机会现在是少了,
那那怎么办呢?
有一位朋友叫 wangjo,你说话说我比较喜欢历史。
去年翻译了讲述中越间关系的 brotherenemy,感觉越战后这段历史是我们非常缺乏了解的。
到现在这种缺乏了解还很影响我们一些判断。
因为没有版税,
也没想发表。
但非常希望让大家看到问我有什么建议。
哎呀,
王志就你讲的这个问题啊啊太好了,
因为中越减关系确实是整个我你你其实我觉得我们中国对中南半岛的状态的理解是很少很少的。
比如说就对我们的邻居,
越南其实也多半人不是太理解。
我们以前读历史书,
常常会提到越南至少北越的部分,
或去曾经有很长时间是中国的控制范围,
甚至是中国的直接的领土。
我们很少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你从越南的角度来看,
他们就会把中国看为一个长期存在的侵略者,
就你你仔细看越南史上面的很多越南的民族英雄都是抗对抗中国入侵的英雄人物。
那这是讲的是过去啊,
那么越在之后这个关系其其实也是非常复杂的。
再加上柬埔寨这我们这几个国家之间关系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
那么但这个事情又坦白讲,
极端敏感,
以我对今天的出版的情况了解王九,
我认为你这本书是不太可能能出版。
那假如你真的想发表啊,
因为没有版权,
其实也没有任何合法渠道能够发表。
你可能只能够私下的跟几个朋友自己分享一下。
当然啊也有人比如说像上次我们讲的橙汁,
他会把它当成一个试稿,
放在网上请大家指教。
比如说放在豆瓣,
放在知乎,
我不知知道这个有点灰色地带,
其实理论上是违反版权法的,
但呀这个我我我只是告诉你有这种做法,
但并不表示我要鼓励什么啊啊,
这个请自己注意。
还有一位朋友呢提到了上一集节目的是上一集节目。
之前我也看到有朋友留言想我聊的一个事儿,
这个事儿呢就是这样的啊。
这位朋友叫蝉的夏天,
你说能不能谈谈最近陈曼道歉的事件?
国人的审美以及所谓的尊严到底要走向何处?
实在迷惑 btw 就是 bytheway,顺带一谈对我来说,
看到这组照片,
第一演是惊艳太美了,
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
脸庞的涂白晕染,
眼部的线描发型,
几乎都能在古代壁画塑像仕女画菩萨像里面找到充满了活力和想象。
哦呦才的,
夏天您这话可别到处讲,
否则你也得道歉。
我跟你说,
那陈曼这女士这个事情,
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过或略有耳闻,
就是这一位非常著名的时尚摄影师。
最近好像有一个展览展览之中,
展出了她早年拍摄的一些的帮鞋师时尚杂志跟一些呃时尚品牌拍的照片。
那其中一组照片就被认为有辱华的嫌疑,
那么很多媒体跟网民呢都有所反映。
那么最后呢,
牵涉这件事情的还有洪晃女士,
那么洪晃女士为他辩护,
大概也有点出言不逊,
那么被网民教训让他道歉。
后来陈曼本人也道歉,
觉得是自己早年思想不成熟,
那么强调自己有一颗深红的中国心等等等等。
那这件事情坦白讲我虽然知道,
但我没有太深究,
我觉得我无法评论太多,
这就只对这件事儿,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习惯,
比如说我把如果把这些照片当成一个艺术作品,
我觉得评论型的艺术作品,
我的通常的方式是要了解这个作品是在什么情况,
发布在什么背景下就要搞清楚它的脉络。
比如说他原来的时候啊,
他是在很多年前的一个品牌邀约,
在一些时尚杂志上面的人看出来的照片。
那我就要搞清楚当时那个环境。
因为我们知道啊,
曾经有一阵子呃,
时尚界在大概二三十年前十几年前都分别有过几次中国风或者东方风。
那么这些中国风跟东方风里面有一些趋向有一段时期呢呃是展示出的很符合我们今天主流审美口味的一个东方形象。
那么在那个情况下,
假如有一位艺术家,
假设陈曼是这个样子,
他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他想他做了这样的作品,
那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你要放在那个背景来看,
当然我这只是个大胆的猜测,
我不肯定。
那假如说他这次放在这个展览里面,
我就要看他这个展览是个什么样的性质的展览。
他展览中的其他的照片又是怎么样。
我很难孤立的,
就抽这组照片来判断它是种什么样的照片。
那至于它是否乳华,
就像您这样子啊,
您是喜欢这组照片,
您觉得拍的很好的才在夏天。
我也知道有很多人觉得这组照片拍的相当不错,
那就可见每个人的审美口味都是不太一样的。
可是尽管我们对审美判断上有个体差异啊,
但是对于一些形象的呃总体的偏好或否定这个东西,
却是客观或者相对客观的在是存在着的。
你比如说我们谈到这种形象乳华的问题啊,
就审美形象,
乳华问题,
尤其是女性,
我们可以数一下在西方的主流传媒,
或者是像好莱坞电影这样的影视制作里面呈现出来的亚洲人形象,
东亚人形象,
尤其是中国人形象,
它是个演变史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啊,
我就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看当时那些的美国拍的动画片里面,
常常出现一种人物的造型,
是戴着一种清朝官僚的帽子。
然后那个人会留一个胡子,
那那个是个难人的。
当然然后那个胡子都是山羊胡,
那他总是眯着一条线的眼睛。
那我小时候觉得这是什么?
这代表什么呢?
那后来我才了解到哦,
原来这是一个当年美国动画片里面常常呈现出的一种古代中国的形象,
就是这个样子。
而这个样子其实跟美国好莱坞电影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形象或者一个角色相旁观,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赴满洲。
这是一个极端邪恶的坏人,
他恰好是个中国人。
你看这个名字叫满洲呢,
夫满处 one,tuerfood。
那那这这个人呢就是一个山羊胡啊,
留着那个小辫子这样的一个人物角色。
那这是一个很典型以前好莱坞电影里面的一个华人男性形象,
而女性呢一定都是单眼皮。
小眼睛。
脸呢是个大饼脸或者圆或者方。
那那么这样的形象在过去很容如果今天我们一看就会极其很愤怒,
其实就是辱华。
那这个形象的确是台白亚是非常丑化中国人或者是亚洲人的那这个形象在当年他们不自觉的使用,
但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出现,
甚至腹满中这个名字都是那个禁忌。
那所以我想说的是,
这种所谓一种形象辱华,
它这个历史是确实存在的,
是确实存在的。
那么后来呢,
出现一个情况,
就是到了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
然后本世纪初之后,
我们知道又有一篇新型的好莱坞影像中出现的女性,
一些真人演员,
或者是欧美时尚界面出现的中国模特儿。
那种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形象。
比如说我们记得吕燕这位我们中国第一代超模啊,
还有当年现在在美国也都非常红的,
最可能甚至是最的一个华裔女性演员,
就是 lucy 六刘玉玲。
那你看他们两个的形象呢都是眼睛不大的,
而且都不是双眼皮的。
那么当时他们走红了,
一开始走红的时候,
我记得我们华人世界,
就我们亚洲这边也有很多讨论。
有很多人说这漂亮吗?
这好奇怪。
可是那个时候呢跟今天不同,
我们会觉得唉这时候这个我们已经觉得这可能不算是乳华了,
不像付满洲那样,
这是什么呢?
这只能说是老外的审美标准,
和我不同,
和我们不一样。
我小时候注意好莱坞电影面出现的中国女性的形象,
我就觉得哎怎么都是有种呃丹凤眼和那个眉毛上扬化妆画出来画的那样,
那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美女的形象。
那但是那个时候我们不太会说这叫乳华,
我们会说这叫什么呢?
这只是说啊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美女或者东方帮美女跟我们的感觉是不同的。
然后到了最近几年呢开始变了,
最近几年我们开始会觉得这种不同还不单是不同,
而且他是在羞辱我们。
你比如说像李静雯这位模特儿,
他不是几年前帮莎娃拍了一组照片,
满脸雀斑嘛,
那就被很多人骂。
就是说我们中国人会长雀斑的,
我们中国女孩子很少长雀斑。
你这是带了一个西方审美,
你这个乳华,
然后就乳华了。
那这些乳华的案例就开始多起来。
所以我现在我知道这些像成败凝固障碍,
我没太深究,
是因为反正差不多隔三差五就会有一段类似的事件。
那辱华事件每年都很多嘛,
那形象辱华也是其中一大宗。
那到底像像李静文这个事情,
然后在更近期还有一个案例,
我觉得蛮好玩的。
就是你知道有一个近几年很走红的美国艺人,
他的艺名叫奥卡芬娜,
他的本名叫林家珍,
他的爸爸是华人,
他妈妈是韩国人,
就是典型的美式的雅啊族群啊会。
那他呢就非常红红,
他是一个很好的 rap,那么唱 rap,唱 people,唱 rap,然后呢跟着会做脱口秀,
然后演戏是个很全方位的一个艺人。
那我其实很喜欢他,
因为他极端有喜力,
他真的是很 charming,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很可爱,
我很喜欢他他演出好几部作品,
最一开始被大荧幕注意,
就是大概可能是 crazysituation 里面那个 pipeline。
那么后来就演呃这个汝华电影上汽嘛,
那他呢就在我们华人网络圈里面就被骂的很惨啊,
很多人怎么骂他呢?
就是他长得太丑了啊,
好莱坞就是喜欢用这种丑,
然后就说这个人呢很没有仪态,
就是他是那种搞笑型的角色嘛。
然后就是说他呢太不注重自己仪态,
叫他你少丢我们中国人脸了,
少丢我们华人脸了。
那么当然也有些不是华人,
也会被我们嘲笑。
像吴三卓这位非常著名的韩义演员,
就是 killingif 里面那个那个 if,然后以及最近一个电视剧的 chair 戏主任吧。
好像翻译成的主角,
那演戏演的很好,
但是我们这里也照样嘲笑,
就说他长得丑,
但他还不算辱华,
因为他不是华人。
那么但是林家珍呢由于有华人血统,
那就挺辱华了,
他的脸就很辱华。
那到了这儿,
我觉得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想说的是真的是关注角度不同。
比如说我看林家真我喜欢他,
我从来没想过他要代表我,
我从来没想过他要代表华人或代表亚洲人。
我看到的就是,
当然我刚才说我们不要只强调个体,
不要,
而忽略了社会的阶层。
可是问题是当我们在看艺术作品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要小心,
我们不要太过强调阶层或者是所谓的族群代表性。
我们看零零七里面的呃 danielquick,我看到是个演员的出色表演,
我不太会看到他代表了白人盎格鲁萨克是男性。
那那你可以这么干,
但是他不一定只有这个角度。
所以奥克菲呢我觉得他好,
是因为我把它当成一个很出色的艺人,
你有必要吧,
让他代表某个群体吗?
那其实也可以这么想,
比如说这就牵涉一个脉络的不一样。
在我们华人世界,
我们网上很多人就骂王克,
菲娜说他辱华,
这这不是他辱华,
是好莱坞利用他辱华,
而他的样子他的状态本身也很辱华。
那么可是问题是在美国那里呢,
很他反而后受欢迎,
恰恰是因为他被认为他革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的人的想法。
美国人对雅裔的想法,
尤其对有华裔血统的想法,
就是努力读书的书呆子,
很多都是 nerd,呃,
表现很出色,
很斯文,
很内敛等等等等。
但是一下子奥克菲菲 a 出来石破天惊那么搞笑,
而且那么奔放,
带着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义的色彩来来演出他的音乐,
我特别喜欢他一个音乐叫我的阴道。
myvent 太好笑,
一首歌太爆炸了。
但是这些呢是为在他在美国受欢迎,
是因为他革命了一个雅裔形象。
但是到了我们这边脉络一变就完全不同了。
同样的,
我在看吕燕刘玉玲的演出,
就 lucy 六的他或者他们的他们的模特的作品的时候,
我看到的是个具体的人我没太想到哦,
原来他要代表我。
我们是首先觉得一个东西,
一个形象辱华。
首先就是我跟他是什么关系,
因为我是华人,
他的形象不好,
我就觉得那就在羞辱我。
可是问题是这个代表关系是怎么成立的呢?
我对这点很感兴趣。
再来第二点啊,
所谓辱华形象啊,
呃在今天逐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趋势,
就是如果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女性,
他单眼皮,
小眼睛脸长了个大饼脸,
我们就觉得很不开心,
很不高兴。
就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
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什么呢?
那当然就是反过来大眼睛双眼皮脸呢要长一个鹅蛋脸,
或者很很尖细的一个小小的脸庞。
我们就觉得这就是中国式的审美,
可是这个中国式的审美啊,
这个讲法我也觉得很有趣。
就一方面我们看今天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批评今天的演艺人,
尤其女性说他们长得都一模一样,
然后都是那种人,
然后就批评他们演技不好怎么样。
可是你们想过为怎么都长成那个样子,
某种标准点,
那是因为我们集体的审美追求,
的的确确就喜欢这种样子啊,
但是这个样子本身它是怎么来的呢?
它也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典时代,
到现在我们不同朝代,
不同时期对于女性的样貌的审美标准,
跟对男性的样貌的审美标准其实一直在变化。
你不要数太远,
你就数到民国时期,
你去看民国时期最有名的一些美人了,
像赛金花蝴蝶和宋美龄,
当然不能不提。
林徽因,
你仔细看,
他们都是单眼皮的,
他们没人是双眼皮,
他就算眼睛大,
他也是单眼皮。
可是今天我们都觉得双眼皮是个审美标准。
然而这一点有意思的是,
华人啊大部分华人传统上其实恰恰不容易出双眼皮,
反而单眼皮更多。
那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变成这种审美呢?
我这己看过一些分析是说恰恰是我们受到西方影响。
就我们今天是受到了西方的某某种美女标准的影响,
使得我们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中国女性的审美典范。
她应该用双眼皮。
尽管我们以前从来大部分人都不是双眼皮,
尽管历史上中国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其实是喜欢单眼皮。
但是今天我们其实在这方面某种程度是西化了。
然后这时候如果当出现一个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她居然不是双眼皮,
我们就觉得这不对了,
那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那所以你再看啊,
你就看我们今天我们中国的一些的美女典范。
那比如说像迪丽热巴这样子,
好像好几位呃维吾尔来的美女演员,
那那那他恰恰就不是传统汉人的那个模样。
然后我们就喜欢这种样本,
它不是汉人式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把它固定下来了。
那但这件事儿哎,
算了,
我还是没法多说好了。
好了好了,
水了半天,
今天这期节目结束。
那但是我最后想来点好玩点的一个音乐介绍。
就我们刚才提到艺术品的分析啊,
当然各种的文化产品,
我们单纯这么听着,
看着觉得很开心,
很享受是可以的。
可是有时候如果我们再稍微深入一点,
学多一点点东西啊,
你会得到另一层享受。
比方说音乐好听就行了嘛,
我们计较那么多,
干嘛呢?
没错,
然而这并不表示你不可以再多学一些,
多学一些的好处是什么呢?
也许你的享受会多了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
比如说学一点基本的乐历,
起码看懂乐谱。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不是都会教读谱啊?
好像是的,
我忘了。
如果是的话,
你试试看听听看我。
接下来介绍音乐,
你找那个张网把他谱子找出来看,
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音乐史上的一个游戏。
你知道古典音乐里面有很多变奏曲,
这个变奏曲通常就是呃这个作曲家,
比如说巴赫,
他拿了一段呃旋律一段主题,
然后利用这个音乐里面的主题,
然后不断的加以修饰,
不断的变形包装等等,
让它产生不同的变化。
用最小的素材去摸索出最丰富的可能性。
有时候呢这个主题可以不是这个音乐家本人创作,
而是来自别的音乐家的。
就也是说有的别的音乐家写了一首曲子,
然后呢跟着到了另一个时代,
另一个音乐家手上,
他就拿着这个曲子啊的一个很基本的主题素材,
然后呢把它变的我花花样是很常见的。
可是我今天讲这个太牛逼了。
你有没有听过帕格尼尼水乡去?
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一个怪人,
被认为是个魔鬼交易的人。
为什么?
因为他的小提琴拉的太好了。
就就在那个年代,
我们今天小提琴平均的技巧水平是高于一两百年前的。
但在帕格尼尼那个年代呢,
他等于一个人用他一人之力,
把小提琴的技巧的难度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
由于他技巧太好,
所以当时一般的存在的小提琴的曲目啊发挥不了他那种炫技的那种才华。
于是他自己写了一些曲子,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二十四首的随想曲。
那个技巧相当高,
放在今天都是一个考验一个小提琴高手段落段位的一个标准曲目。
那在帕格尼尼的随响曲里面,
最有名的就是第二十四首,aminor 第二十四首。
那他这套曲子啊,
在历史上曾经有无数的钢琴家或者音乐家,
想要试图把它改编做一些变奏。
李斯特州过布拉姆斯也做过,
可是我觉得最好玩是拉赫曼尼诺夫。
这位俄罗斯的大钢琴家大作曲家到了拉赫曼尼诺夫手上,
他已经玩到了一个新花样了,
那就是他干了什么呢?
这样子我先给你听一小段帕格尼尼水响曲的第二十四号,
谁想曲是他的二十四首随响曲的最后一首,
我们先来听,
然后回头我们再来听拉赫曼尼诺夫怎么来变奏这首音乐啊。
我们刚才听到的就是帕格里尼随响曲的第二十四号,
那这段是脍炙人口,
我猜你应该听过。
然而你知道吗?
我接下来介绍的这首音乐啊,
你听起来跟刚才那个音乐是完全不一样,
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拉赫曼尼诺夫把这首变奏曲,
他写的那个帕格尼尼狂想曲啊呃写了好几段几十段的狂想曲,
也就根据这个主题段变奏。
但是我现在要放给你听的他的第十八段帕格里尼狂想曲,
它真是太浪漫了,
太优美了,
就很多电影都拿来当配乐。
你听的时候你大概会觉得哎,
这首音乐跟我们刚才听的那个帕格尼尼水响曲的第二次号完全是两回事儿啊,
你怎么能说这还叫变奏吗?
你我很多人听的时候都搞没搞懂啊,
这怎么能叫变奏?
但是如果你会读谱,
你把谱子拿出来对一对,
你就发现是怎么回事儿。
拉赫曼尼诺夫是把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号水响曲的主题完全颠倒了过来。
这个谱倒过来,
然后当然要调整速度,
要做一些别的的修饰。
但主题基本就倒过来,
就变成了一首完全不一样的曲子。
而这个曲子本身竟然还是成立的,
还不是乱来的,
而且是这么好听的。
居然有这样的事情,
你说这帮人天才呀,
真是嗯,
我们嗯我讲了半天,
那到底是什么曲子?
我们来听听看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的第十八段。
我放的这个版本就是伟大的上世界的钢琴大师。
鲁宾斯坦,
他的演奏的版本。
交响乐团呢是三,
凡是也就近在交响乐团指挥,
是安利克约达 andlakeyala。
我们听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